这些年,“情绪价值”这个心理学词汇慢慢成了流行语,随之兴起的还有以满足情感需求为导向的“情绪消费”。《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》显示,近三成受访青年把情绪当成消费的动机。虽说“千金难买我高兴”成了不少人的消费信条,但这背后,各种问题也跟着冒了出来。
要说什么是“情绪消费”,其实就是消费者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之后,更看重商品或服务带来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满足。它的核心在于“情绪价值”——这类消费不强调实用,有些甚至连实体产品都没有,完全就是以传递情感为核心。
从拆潮玩盲盒时的那股子快感,到“云吸猫”带来的治愈瞬间,再到游戏陪玩提供的即时陪伴,情绪消费正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走进日常生活。年轻人愿意为“快乐”“安心”“共鸣”花钱,说到底是物质丰裕之后,大家对情感的需求升级了——不再只满足于商品“有用”,更追求消费过程中能“有感”。可偏偏,有些“考试祈福”服务收了钱,发的却只是模板话术;高价“情感课程”,说白了就是些心灵鸡汤凑起来的。本想靠消费温暖一下心灵,结果反倒成了新的情绪负担。
情绪消费能火起来,和年轻人消费观念的转变分不开。他们不再只盯着商品的实用价值和价格,更看重消费时的体验和情感上的共鸣,愿意为“自己高兴”多花点钱。另外,网络和社交媒体打破了时空的限制,像游戏陪玩、云养宠物这种轻量的陪伴形式才能快速传开,进一步带火了这股消费热潮。
但热潮之下,乱象也不少。中国消费者协会2025年上半年的投诉分析就说了,情绪消费已经成了投诉热点:虚拟情绪服务存在虚假宣传、质量没保证的问题;游戏陪玩也常出现爽约、服务边界说不清的情况。本来是想靠消费治愈情绪,结果反倒添了新的烦恼。
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形态,要规范情绪消费,得多方一起使劲。监管部门得明确监管的范围,把政策上的空白补上;行业自身要制定准入规范和服务标准;互联网平台也得切实负起监管责任,比如建立信用评价体系、黑名单制度,设置“打赏提醒”“沉浸提醒”之类的功能。
除此之外,消费者也得小心非理性消费的陷阱。有些人容易被盲盒的限量营销、黄牛炒作带偏,陷入“稀缺焦虑”;还有些商家过度包装情绪价值,导致商品或服务名不副实,甚至靠虚假宣传骗消费者的钱。
情绪消费的核心是“情感交付”,但交付的前提是“规则清晰”。要是任由虚假宣传、服务缩水这些乱象发展下去,不仅会透支消费者的信任,更会让这个本应抚慰人心的市场慢慢变了味。只有让“情绪价值”看得见、摸得着、守得住,每一分“为高兴花的钱”,才能真正换来那份如愿以偿的温暖。
龙辉配资-十大股票软件排行榜揭晓-配资公司100强-广州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